大戏看北京
京剧,作为一门传统的国粹艺术,在今天始终有着一种生存的危机感。而“培养青年人”则是京剧院团重中之重的工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代人培养着一代人;一代人追赶着一代人”,在北京京剧院,这个传统从“马谭裘张”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在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演员进入北京京剧院,每一名青年演员都感受到了来自竞争的压力。
在向前辈学习的同时还要想着自己的转型,今天,北京京剧院的“小青年儿”们走到了需要自我更新、自我升级的门槛处。
“学做人,承老戏,创新戏,懂市场”,今天北京京剧院的小青年们忙得不亦乐乎。
后辈的努力
学会责任,一名程派青衣的故事
就在6月初,北京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沙霏刚刚完成了自己的首个京剧专场演出。
尽管距离演出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但是沙霏谈起来依然意犹未尽。
“不独立地担当一回,感觉永远成长不起来,更感觉对不起这个舞台。”沙霏说。
对于自己的成长,沙霏说自己要感谢一位老师——迟小秋,北京京剧院副院长、优秀的程派继承人迟小秋。
“秋声霏扬”,青年如何飞扬?
忠于砚秋,传于吟秋,受于小秋,沙霏的程派戏经“三秋”而小成,这也是她个人专场的主题“秋声霏扬”中“秋声”的含义。而这个主题是北京京剧院的院长刘侗亲自起的。
其实,刘侗给很多青年演员的专场演出起过主题,这不是出于对哪位演员个人的偏爱,而是出于对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整体的希冀。培养青年人,帮助他们成长,这是当下北京京剧院着重的一项工作。
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们的干劲起来了。竞争,成了北京京剧院年轻人中的一股暗涌的清流。
沙霏感受到了这股暗劲,也感受到了压力。
沙霏虽然深爱着京剧,每年能够完成剧院安排的演出任务,很多时候甚至超额完成,但是自己总觉着演员需要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所以戏是继续地学着演着,至于未来的道路,用她的话说,没想得太明白。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沉淀,沙霏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她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艺术走向,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一名演员光靠对京剧的热爱、靠扎实的学习,是不是就能把艺术传承并发扬下去呢?
“迟老师彻底改变了我。”沙霏说。
“迟小秋亲授”
沙霏个人专场演出的海报上写着“迟小秋亲授”。对于演出来说,两出戏都是迟小秋手把手教给沙霏的;而对于沙霏来说,一名演员如何成长,如何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这个答案也是从迟小秋老师那里获得的。
沙霏说,除了迟小秋老师给自己上课以外,老师在舞台上演戏,她总会站在侧幕条的地方观察,“我属于近距离沉浸式学习”。迟小秋的一举手一投足,她都会比坐在台下的观众看得更细致。“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向老师学习的机会!”
而另一种距离,在潜移默化中也拉近了。沙霏注意到无论戏演得多累,散得多晚,第二天一早,迟小秋总会提前到达工作岗位,或是会场、或是排练场;要么是处理各种政务工作,要么是给学生教课。迟到,自是不可能的事儿,迟小秋那种始终饱满的精气神儿,让身为学生的沙霏很是钦佩。
“迟老师特别注重细节。”沙霏介绍迟小秋会把每天的日程提前做规划,严格地按照安排来工作,“她曾说过‘守时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素养’”。所以每次跟迟小秋老师学戏,沙霏都不会迟到。“见贤思齐,在艺和德方面,迟老师都是我的榜样。”
“正是从迟老师身上,让我感受到作为青年演员要懂得对自己负责,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给自己的师长和家人一个交代,这也是促使我举办这次专场的动机。”沙霏说。
而真正开始筹备此次专场的时候,沙霏才更明白迟小秋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原因,也更加懂得了“责任”二字。
“作为专场的项目负责人,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有很多,从订制戏服、排练日程到找配演、选乐队,挑日子……事无巨细,如果稀里马虎的,全都得砸了。”沙霏说。
对京剧的交代
“办专场其实也是对我打小就学戏的一个交代。”沙霏说,“看我到底有没有辜负那些帮助过我的前辈艺术家们。”
沙霏的爷爷是北京一位著名的京剧票友,她也是从小喜欢京剧。沙霏对程派戏的启蒙受教于著名的京剧教育家李文敏教授。同时由于根基出众,在孙毓敏校长的奔走下,她成为了北京戏校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免试录取的学生。后来,为了学习程派艺术,在孙毓敏的支持下,她以交流生的身份远赴上海戏校继续跟随李文敏老师学习,后又正式拜在李文敏老师门下。
进入北京京剧院后,无论角色大小,她都谨记“没有小人物,只有小演员”的行训认真完成。有一次在梨园剧场,她饰演《扈家庄》里的女兵,属于龙套,在上场前备场时不慎滑倒,忍着疼痛坚持上台,演出结束后到医院CT检查,医生诊断为骶骨骨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沙霏也参加了许多新编剧目的排演工作。“我应该提升和证明自己了。”沙霏内心深处觉得现在举办个人专场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不独立地担当一回,感觉永远成长不起来,更感觉对不起这个舞台。”沙霏说。
悲喜两出戏,传承见“三秋”
6月3日开始,连续两天“秋声霏扬”沙霏个人京剧专场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第一天上演的是《锁麟囊》,第二天上演的是《孔雀东南飞》,都是程派代表作,前者喜剧,后者悲剧。
《锁麟囊》是几乎所有喜欢戏曲的人所熟知的一出名剧了。四大名旦之一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先生演出版本较多,加上程门弟子多,这出戏的演法也就很多,此次沙霏是按照迟小秋的戏路来演的。
“前辈们演这戏大面儿上都差不多,但是具体到细节处理上,区别很大。”沙霏说这出戏迟小秋老师已经上演了千余场,场场都爆满,深受观众的喜爱。“老师的演法有很多独到之处”。
与《锁麟囊》相反,《孔雀东南飞》,是一出悲剧色彩浓厚的程派戏,也是彰显程派艺术声腔特色和表演风格的经典名剧。此剧近些年来鲜见于舞台,而在同代弟子中,迟小秋最为擅演。“这出戏看上去情节并不复杂,但其实很难演,唱念做舞,对青衣演员要求很高。”
选择这两出戏,还有着更深的隐意。《锁麟囊》是程砚秋先生首演,《孔雀东南飞》是程先生的创编,程先生传艺于徒弟王吟秋,王先生又传授迟小秋。“您说我历经‘三秋’,是不是得有大长进呢?”一个“您”字,印证了沙霏也是一位尊师重教,讲究传承的“老北京”。 文/本报记者 郭佳
开发市场,一位老旦演员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头脑里,老生、青衣与铜锤花脸似乎占据着京剧大部分剧目中的主角地位,而且也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同。但是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王中女却凭着“老旦”行当在杭州打下了一片天地。
一名青年老旦演员如何去拥抱市场,这背后的玄机又是什么呢?
专场票价虽高,基本售罄
2023年6月13日,《穠李馨中——王中女京剧专场演出》在杭州大剧院·歌剧院精彩上演,北京京剧院青年老旦演员王中女为杭州观众献上了传统经典京剧剧目《遇皇后·打龙袍》。
王中女曾于2022年3月24日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了首场个人专场,演出传统经典剧目《李逵探母》,演出反响热烈。而她与此次杭州专场主办单位之一的理想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结识合作,便缘起于此。
此次杭州专场以极高票价几近售罄,连王中女自己都感叹“完全没有想到”。“总有人说京剧没落了,京剧没有演出市场,我却不信。我自己就是青年人,既然我能被这门艺术吸引并深深热爱上它,那么一定能影响更多青年人走近它、爱上它。这次专场我特意设置了高票价,其实也是想给自己一个考验。这次专场的高价票能售罄,也证明了京剧是有市场的。”
王中女说这也让她真正明白了“穠李馨中”——这一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为她题写的专场名称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京剧艺术需要继承、传承,更需要不断开拓、主动拥抱市场,如果我的艺术能经得起市场检验,那就证明我是走对了路。”
选择杭州,让时尚与京剧相遇
提到这次专场演出为什么会选择杭州,王中女表示,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且风景宜人,历久弥新。又有现代化信息科技蓬勃发展,是一座时尚的“网红”城市。在她看来,杭州并不似上海、南京、武汉一般是京剧艺术发展蓬勃的“大码头”,地域文化使然,当地观众更加偏爱昆曲、越剧等剧种,京剧艺术在杭州的市场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而且杭州青年观众基数大,更易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吸引。
小力量撬动大市场
“去年北京京剧院推出‘每日点京’短视频宣传项目,我第一批报名做小主播,现在在院里也颇有‘流量’了。我想通过我的思考和努力,让京剧火起来。”王中女说用新的宣传方式去带动更新、更广阔的市场,用青年演员对京剧艺术的演绎去培育青年戏迷群体。
“小力量撬动大市场”,这项着眼于京剧艺术未来发展的文化使命,已在悄然间被王中女主动扛在了肩上。“我常常思考,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京剧人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不负这个时代。现在这个答案在我一次次的尝试后好像逐渐清晰了起来,路就在脚下,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王中女说。
文/尚丹 统筹/满羿